咸水歌是優(yōu)秀的傳統文化,是嶺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粵港澳大灣區(qū)疍家人共通的語言。2月14日,由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、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第七屆嶺南民俗文化節(jié)系列活動之廣州、珠海、東莞、江門、中山五市咸水歌大賽在中山舉行。來自五市的50多名咸水歌“唱將”匯聚中山比試歌喉,以獨唱、對唱、表演唱等形式,展現“非遺”咸水歌的獨特魅力。
▲比賽現場。 記者 易承樂 攝
“望如網的河道,飛舟輕渡如箭,看南海的壯觀啰,好景獨在這邊啰……”比賽現場,婉轉悠揚的咸水歌聲繚繞,現場不少觀眾跟著節(jié)拍輕輕哼唱。舞臺上,頭戴竹笠、肩挎竹簍的歌者以清亮的嗓音和杰出的歌藝,或歌唱昔日農民日常勞作中的生活趣事,或頌揚綠美廣東,或歌頌新時代農民科學種田搞好農業(yè)生產的新景象,為觀眾生動演繹疍家民俗風情畫卷。
廣東省非遺項目咸水歌代表性傳承人、廣州咸水歌藝術團團長謝棣英參與的小組唱《大灣區(qū)的春天》獲得比賽銅獎。幾十年來,她一直著手咸水歌的創(chuàng)作和傳承工作,在廣州多所學校開展咸水歌傳承基地建設,在20多所學校幼兒園開設粵語童謠課程?!跋趟铓v史悠久,怎樣才能把咸水歌發(fā)揚光大、推廣傳承傳播,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。這次比賽,我看到參賽選手里不只有像我們這一輩的老唱將,還有不少還在學堂上學的小孩和活力四射的年輕人,我覺得非常欣慰?!敝x棣英認為,學校是傳承非遺的最佳場所,教學是普及非遺的最佳方式。近幾年來,她創(chuàng)作的咸水歌都是結合傳統咸水歌原汁原味取材于生活的特點,加入緊貼時代脈搏、積極向上的內容,讓新一代感覺到朗朗上口,好學易唱,更樂意接受。
▲開賽前,選手們來到外場排練。 記者 易承樂 攝
80后周炎敏曾連續(xù)11屆蟬聯中山民歌大賽金獎,是中山市新一代咸水歌傳承人。比賽當天,她帶來中山民歌作者以貫徹“科學發(fā)展觀”為主題創(chuàng)作的《放歌大沙田》,榮獲銀獎。“我想將嶺南水鄉(xiāng)人們身上的音樂基因一代代傳遞下去。”從小受到咸水歌熏陶的周炎敏在中央音樂學院畢業(yè)后回到中山,在本土老一輩咸水歌手的指導下,逐漸掌握了大繒歌、高堂歌、姑妹歌等傳統唱法,同時又較好地演繹了一批全新創(chuàng)作的中山咸水歌,為中山咸水歌的傳承和發(fā)展注入了新活力。近年來,她多次參加全國大型民歌表演推廣咸水歌,還積極開展咸水歌進校園等公益培訓活動,使咸水歌在青少年一代中得到傳承。
比賽評委、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、原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周大進表示,參賽選手演繹出來的咸水歌既不失傳統韻味又讓人耳目一新,有利于加深群眾對于咸水歌文化的認識與興趣,為咸水歌的普及與傳承注入力量。
記者 余曉霖
◆編輯:龍慧◆二審:鄭沛鋒◆三審:周亞平